网上团校★★★★★

“没有文化领袖是不正常的社会”——对话谢泳

时间:2008-02-04 作者: 来源: 阅览次数:3872次 【打印】
    “我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发展的期望是,政治与文化能够获得与经济同等的发展空间。”  
  南方周末:当下知识分子与近代知识分子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谢泳:我感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文化领袖,这是最大的差别。
  南方周末:您对文化领袖的定义是?
  谢泳:严格来说,用“领袖”一词并不恰当,他与普通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是想强调他们在精神上的引导意义。文化领袖必须兼具学养与人品,能对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他不一定受到官方的认可或重用,但他的言论能对社会产生影响。近代以降,从康梁到胡陈,再到鲁迅,其实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在实际上是起到了文化领袖作用的。一般来说,他们具有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可的声望,他们的这种声望不是来源于体制给予的社会地位,而是由于自己对社会进步保持了热情,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尊敬。他们不一定和政府处在对立地位,但对政府明显的失误是敢批评的。他们的思想有超越性,在精神和道德上让社会有较高的认同感。
  南方周末:当下为何出现不了文化领袖?
  谢泳:这种局面,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大气候使然,这其中有时代精神问题。今年重大议题之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三十年,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且过多受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干涉与指导,表达的空间何在?胡适、鲁迅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但正是那个时代,成就了中国思想界的群星璀璨。
  南方周末:现在也有很多观点认为,互联网推动了中国民主进程,拓宽了知识分子的表达空间。
  谢泳: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很明显,但是仅凭科技的进步,是换不来真正民主的。中国的网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互联网,这点大家心知肚明。当下知识分子虽然获得更多的表达空间,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但作用还很难发挥出来。希望在于政府的宽容,赋予思想界和民间智慧更大的独立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年绝对值得肯定,但我们仍需要保持冷静。
  南方周末:您说的“冷静”是指?
  谢泳:社会矛盾如何化解,谈判机制有没有形成,官方与民间能否平等对话;如何面对社会症结和矛盾,是消灭异见力量,还是结成合力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能解决的。我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发展的期望是,政治与文化能够获得与经济同等的发展空间。一个社会,没有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没有一个文化领袖,是不正常的社会。
  南方周末:今年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这批人中产生了哪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之于这个时代的影响?
  谢泳:四十年之后,当年的知青已出现重大分化,从政的许多已进入政界高层,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普通工作者则面临或已经退休,淡出历史舞台。他们中间,还不能说产生了文化领袖,因为他们获得的学术训练和教育的时代有很大局限。在文科领域,他们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学者;但在科学领域,出优秀科学家的可能较低。具有影响力的知青,集中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老三届。
  恢复高考,可能是三十年改革开放惟一没有受到批评的改革。它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是个基本常识,我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那个时候的高考主要意义在考试形式,但高考内容与以往并无本质区别,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心里的话儿献给华主席》,就文科而言,那些更具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人,不能说完全没有被埋没。另外就是当时也有政审,你如何面对严格的政审,你敢不敢坚持独立的思考,决定了你能不能进入大学。四十年之后,正是当年通过了政审挑选标准的知青,多数掌握了对中国各领域的发言权或影响力,他们的器局有多大?理想有多高远?现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来源:《南方周末》  2008-01-31□本报记者 潘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