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团校★★★★★

高校共青团改革要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获得感

时间:2017-03-28 作者: 来源: 阅览次数:14945次 【打印】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冯正玉)

日前,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立足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从五大方面、十五个领域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是指导和推动高校共青团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党委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改革统帅”,高校团委要推动政策落地、做好“突击尖兵”,既不能“轰轰烈烈搞运动”,也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而是要坚持以青年为本,蹄疾步稳、统筹兼顾地持续推进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近年来,高校共青团的“痛点”问题逐步凸显。从青年主体看,青年的利益诉求多样多变,各种思潮在网上交融交锋,频繁冲击青年价值观。从团组织自身看,共青团的工作方式与青年的时代特点契合度不高,有时片面追求“高大上”,“自说自话”地开展工作。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本是脱离青年,实质就是没有把准青年脉、找准青年需,团的工作没有走进青年的心坎。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应由青年唱“主角”,其力量也来源于青年。青年有无“获得感”标志着改革成效是否“给力”,直接关系到改革事业的成败。

一、改革要让青年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核心任务,必须准确定位、柔性嵌入。要遵循青年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群体和特定需求,运用青年喜爱的“小清新”、“接地气”的话语体系传播好、宣传好党政国情民意,让沉默的青年动起来。要优化党建带团建,加强“建”与“带”的协同配合,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要抢占网络思想引领新高地,加强团属新媒体建设,为青年提供“O2O式”的点对点服务,努力培养有理想、有影响的忠实“粉丝”。培育选树青年先进典型,打造具有引领性的“青年明星”队伍,推动青年在典型的感召下心慕手追,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二、改革要让青年获得成长成才的力量

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改革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要借鉴“第一课堂”模式,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综合考察青年除学业外,参与理论学习、投身实践锻炼等情况,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涵养作用,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层级递进的教育体系,树立多方联动的帮扶机制,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改革要让青年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

青年工作要到青年中去做,更要带着青年一起做。为何团的工作有时“叫好不叫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问需问策问效于青年。要扩大团学各级代表大会的广泛性和参与度,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畅通代表参与渠道。要让更多青年参与到团学工作全过程,建立“众创众筹众评”制度,组织活动请青年设计、部署任务请青年谋划、表彰先进请青年评议,使团的工作真正成为“青年乐于参与”的事业。要充分发挥青年能动效应,以青年需求为驱动力,通过项目化推进的新方式,让青年或青年组织自主承担工作任务,着力培养“主人翁”意识,使其既有“设计者”的成就感,也有“接班人”的责任感。

四、改革要让青年获得无微不至的关怀

高校共青团改革既要有高度、有深度,更要有感情、有温度,要让青年真切感知团组织的关爱之情。要实施好、落实好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1100)制度和“驻校蹲班”制度,推动团干部走出高楼大院,走到青年身边,多听青年的意见、多问青年的需求、多想青年的难处,把党团的关心送到手头、沁入心田。要健全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实施“学生导师计划”、“心理阳光工程”、就业精准帮扶行动。要健全青年权益维护机制,学生会重点聚焦青年权益保障,多渠道收集、多形式解决青年权益问题,既善于“上情下达”,更善于“下情上达”,替青年发声、为青年代言。

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是“单兵连”,更不是“试验田”,只有“众星捧月”“众人拾柴”,才能真正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党委必须认清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不彷徨、不绕路、不退后,积极引导各级团组织花力气、出狠招解决突出问题,统筹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升青年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