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团校★★★★★

在潮流面前该从众还是坚持

时间:2008-01-16 作者: 来源: 阅览次数:3943次 【打印】

    不知道从何时起,身边的人谈论的话题逐渐的趋于一致:基金、股票、有没有赚钱的好方法?在世界的千变万化之后,人们的脚步奔向同一个地方,而且步调出奇的一致。只剩下我,还在观望,甚至是发呆。我在想,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明知是没有底气的选择,而且选择得很为勉强,是否也真的该跟着感觉走一回?

  问 题:

  如我之辈,对发财同样渴求,也盼着身价倍增,更有“三十而立”的种种压力,无形之中就带有了一种慌张和冲动,甚至有着“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盲目。

  跳,还是不跳,这是个问题

  文-戎马书生

  如果“吃了吗”曾经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的话,现在肯定应该换换了:升了吗?赚了吗?等等。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的年代,每天大家都在讨论着股票、基金和与财富有关的各种话题。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大家都统一在一个目标下,行走坐卧考虑着同一个问题,尽管不断有媒体向“全民炒股”提出质疑和劝告,但是犹如当年美国的西部淘金潮,所有相反的论调都不足以让热情之火降温,反而被淹没在了这一片鼓噪声中。

  遥远的一个朋友发来短信,说不想去相亲,不想屈从于家人的压力结婚,觉得自己活得很“堕落”;深圳的小陶“引诱”我多次,将钱投入到“钱生钱”的圆环中,增值资本;弟弟也来问我要不要做一些事情,就连刚上大学的表弟都在四处打听着怎样赚钱,而我,则在摇摆之中。

  我已经过了那个“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年龄,梦想似乎永远都在触手可及的距离之外,我所理解的现实,就是让你一次次“现眼”后变得“实在”。尽管几年的碰壁经验提醒着自己别去做不擅长的事情,但生活的诸多压力和诱惑又令我寝食不安,是该跟着“全民运动”轰轰烈烈一把,还是独自清闲?如果坚持下去,是错失良机还是等待胜利?如果投入进去,是盲目从众还是“共同富裕”?这样矛盾的问题就像掷一枚硬币不知哪面朝上一样折磨着我。人生中充满了各种选择,这是一个喜剧;但你只能作个单选,这是正剧;作了这个选择后你无法推倒重来,这就有点像悲剧了。我想每个人都一定曾经在这样的“悲喜”中挣扎过,就像现在的我一样。

  去深圳玩的时候,看到街头的小饭店里都摆着研究“马经”的资料,彩票一样,也是迅速致富的“捷径”;回来的火车上,硬卧上下左右的五位“旅伴”聊了一晚上的股票与基金;看“焦点访谈”,从云南至湖南到东北的漫长国土上,四处都有“地下六合彩”的影子……我想可能是生活太过于辛苦了,每个人都有着改变生活的梦想,而关于“暴富”的传说、关于“成功”的传奇,都是一剂猛药,使得每个人都如上了弹簧般跳跃不止。如我之辈,对发财同样渴求,也盼着身价倍增,更有“三十而立”的种种压力,无形之中就带有了一种慌张和冲动,甚至有着“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盲目,于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就此形成。

  有一篇描述股市的报道,题目是《一边是欲望,一边是恐惧》,该篇报道当时旨在形容5月份的股市,但我认为这同样足以刻画大多数人的生活心态。推而广之,现如今的社会里,在我们各自的人生路上,在千姿百态的选择里,无数个声音呼唤着,许多种欲望驱动着,真的是处在“内忧外患”中“左右为难”的人们,该何去何从?

  在我的面前,有一片浩瀚的“海洋”,但无从判断它是真正的海还是“海市蜃楼”;它上面漂满了金灿灿的东西,也不能确定它是金子抑或仅仅是阳光的折射。但是,我身边的人都一个个助跑然后冲刺一猛子扎了下去,连衣服也来不及换……

  只剩下我,还在观望,甚至是发呆。不是自命清高,更不是标新立异,只是在想,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否适合自己?如果明知是没有底气的选择,而且选择得很为勉强,是否也真的该跟着感觉走一回?

  跳,还是不跳,这是个问题。

  观 点:

  只要股市有涨有跌,你就有胜出的希望。而人生,不也是在沉浮中才能明白活着的真谛吗?

  沉浮皆英雄

  文-程啸

  股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炒股赚钱则是分享经济发展利益的应得之物。而更重要的是,股市之中,彰显人性。希望与失望、贪婪与欲望、焦躁与耐心,人性的一切,都在股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股市变幻莫测,其实不外乎大盘和个股的涨跌。人生要面对的,也无非是世道的盛衰、人生的沉浮。

  牛市期间,个股普涨;盛世之下,人生兴旺。在牛市中炒股,是炒股者的幸运;在盛世中生活,是一个人的幸运。成长中,会得到良好的培育,会获得诸多的机遇,只要稍微的努力,就能有不凡的收获。但是,盛世之中也鱼龙混杂,更需要个体脱颖而出,成为强者中的强者。

  熊市期间,个股普跌,危世之下,人生卑微。在熊市中炒股,是炒股者的不幸;在危世中生活,是一个人的不幸。危世之中,更需要个体避灾避难,成为牺牲者中的幸存者。

  大的格局影响着生存其中的个体,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有人在牛市中亏损,在熊市中赢利。研究大盘不如研究个股,靠社会不如靠自己。生活是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不管世道如何变迁,对于强者而言,机遇要抓住,挑战更要抓住,因为,在挑战中获胜,比轻而易举抓住一个机遇将获得更多,因为你不仅超越了别人,更超越了你自己,而自己,是最难超越的。

  股市几乎浓缩了尘世中所有的人性。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欲望与贪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股市中赚钱,只要不违法操作,都无可厚非。人之有欲望,只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要不择手段,都属正常。但是,欲望在促使人前进的同时,也会将人推向无底的深渊。股市和人世一样,处处是机会,也处处是陷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应该时刻铭记在心。

  人性中的很多优点,自然也反映在股市中,比如耐心、毅力,虽然也是利益驱使,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境界。有人炒股后无一夜安稳觉,无一日安心饭,如此炒股,无疑自我折磨。也有人坦然自若,涨时一笑置之;跌时置之一笑,因为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

  如何在股市中取得业绩,正如如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有一些优良的个人品质是必需的。欲望少一点、满足多一点,焦躁少一点,等待多一点。也许你不能在最高价时卖出,也不能在最低价时买入,但是,只要股市有涨有跌,你就有胜出的希望。而人生,不也是在沉浮中才能明白活着的真谛吗?世道不由人,命运多坎坷,但是,努力过,付出过,就莫以成败论英雄。体验过、感受过,生活过,那么,不论股市如何涨跌,不论人生如何沉浮,我们都可以做到笑傲股市、英雄一世。

  对待财富,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心态,在追求财富时多一些平静和理性,不要遗忘生活本来的目的,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不计后果地孤注一掷。

  在追求财富时请不要遗忘生活本来的目的

  文-亦夫

  我一向偏执地认为,类似“君子固穷”之类的对财富的轻蔑,如果不是典型的阿Q式的心理扭曲,就是一种对外标榜的姿态。想想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众多古今淡泊名利的故事,我总会不由得心生怀疑:以淡泊名利的姿态而获得名声,这难道不是一种愚弄世人的巧妙炒作?我并不否认天下真有如此心存高远之人,但他们一定是隐者,绝不会招摇于公众视线之内。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道德说教和人生格言,都将财富视为庸俗、虚伪、贪婪、冷酷、堕落等等人性之恶的诱因,似乎沾钱就俗,持有财力就会为富不仁。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教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别有用心。财富绝对是好东西,它或许买不来自由、闲适、真情、尊严等人生向往,但却能为它们提供保障和持续的动力。我们诚然目睹了许许多多因财取祸的事例,但其实罪不在钱,而在其人不健康的内心。就如同肠胃虚弱之人饕餮之后身体不适甚至患疾,我们不能因此就将美食斥为垃圾一样。

  坐拥财富既是人生之幸,腰包自然是越鼓越好。你或许要说纯朴乃真,自己喜欢简单朴素的生活。其实只要真有这样超然的心态,财富根本不会成为障碍。相反,捉襟见肘的日子却会令英雄气短、心态浮躁,想简单都简单不起来。我这通大有拜金主义之嫌的喋喋不休,却并不是鼓励在几乎全民炒股、人人博彩的眼下,盲目从众,以孤注一掷的赌徒心态参与其中。我之所以对金钱大加推崇,是因为财富能为人生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和保障。而人生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追求幸福感和满足度的过程。我这里所说的获取满足度的概念是广义的,既包括肉身生存的生理性满足,也包括精神道德、宗教理想等的心理性满足。财富可以给我们提供实现这些满足的更大可行性,同时获取财富的过程却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和努力,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痛苦和险情,甚至会为此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人们过去常说:没有天上掉陷儿饼的美事。但股市上那些从草民到大亨的神话,彩民中到处流传的一夜暴富的故事,却颠覆了古人以踏实平常之心积累财富的忠告。“天上不光能掉下馅儿饼,更能掉下豪华别墅和宝马奔驰,掉下多得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钞票。既然和我一样的别人能成为富翁,下一个谁敢保证就一定不会轮到我?”正是这样“没准下一个就轮到我”的赌徒心理,彻底摧毁了许多人理财的理性和一颗平常心,忘记了股票市场的风险,忘记了彩票中奖的几率,忘记了远比喜剧数目众多、情节惨烈的一个又一个悲剧,飞蛾扑火般地投身股彩市场,甚至不惜一掷千金,将终生积蓄悉数投入其中……“下一个没准轮到我”的“没准”,就意味着没准也轮不到(而且无须置疑,后者的可能性比前者大数万、数百万甚至数亿倍),这样疯狂投入的结局,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金钱财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会为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可能,为你平凡普通的生活锦上添花。说到底,财富只是人生目的的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对待财富,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心态,在追求财富时多一些平静和理性,不要遗忘生活本来的目的,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不计后果地孤注一掷。所以在我看来,面对当下汹涌而来的炒股和博彩风潮,既不要盲目从众、为之疯狂,也不必抱着酸葡萄心理一味拒绝。在不影响日后生活的情况下,可将闲置资金适量投入,赚了是锦上添花,赔了也无伤大雅。

  如果有所坚持,首先得弄明白坚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要知道滚滚潮流难免泥沙俱下,有隐蔽的漩涡,也有呛人的浊浪。

  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才彪悍

  文-塞林

  据说,近七八年中国各地的500多位“高考状元”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成为他们的首选,比例高达33%以上,所有的文科“状元”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对此情形,我的朋友傅国涌先生曾这么说过:“在一个一边倒的经济化时代,人们的选择空间事实上是极为有限的。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放弃任何非经济的、不切实际的考虑。”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今年高考作文一发表,全中国就有亿万人不自觉地把那些作文题与股市联系起来,大做“必须跨过这道坎——绝对不会这样熊下去”、“行走在消逝中——套牢股民的心声”等游戏文章。连白痴都知道什么是当下中国人最大的、几乎是唯一的关切。

  有可能今天国人的“梦想”跟1000年以前的很多古人都差不多,即无非升官发财,所不同者只是实现的途径而已。但毫无疑问,近几十年以来,在经济成为主导时代的绝对价值以后,人们心底里对于文化的牵挂更少了,对于心性的照拂更疏懒了。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即使你不用这样的尺度来评价他人,也逃脱不了如此这般地被掂量、被褒贬、被羡慕或被可怜。从众,也就成为一个人最本能的生存策略,跟着潮流走,非但能多少在滩涂上捡一些小鱼小虾,而且不难在群体中获得所谓的价值实现感。不从众的人呢,很少会被看成是一个坚持内心独立、好好享用着个人自由、有自己信念的幸运儿,反倒被归入“落伍”或“边缘”一类,既然是落伍了,边缘了,甚至底层了,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也都是“众”眼里的怪人、窝囊废、可怜虫。

  于是,选择生活,当然要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即使呼吸再多的废气也愿意,如果喜欢小镇甚至乡村生活就令人不可理解;选择工作,当然要高薪,要有身份,要在高档写字楼,个人的小小兴趣又算得了什么。即便继续读书,也要选择读经济管理或者MBA;即便喜欢写作,也要选择写写畅销书之类;即便热爱音乐,也要选择参加能够一夜成名的选秀之类……看起来都是在“选择”,但是从众者其实无非是“被选择”,或者说,因为从众者、随大流者总是自动地进入一种最安全的程式化、惯常化生态,总是被滔滔潮流裹挟着身不由己,总是毫不犹豫地搁置、埋葬自己曾经十分珍视并努力守护着的志趣和梦想,所以那干脆就是一种几无自由感可言的“不选择”。情况就变得悖谬而又合理:在一个最讲究个性的年代,每个人的面目表情、心理意向、行为模式都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反而越来越单调乏味。原来大家喜欢说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现在则变成了: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多年前有个我很欣赏的女孩子跟我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还记得,她说,你别小看了炒股、做期货以及一切的挣钱手段,那些跳动的数字里同样闪烁着诗意,那些运筹帷幄、临机决断的动作里更富于灵感的火光。她是个气质绝佳的人,自己的爱好是艺术史,但她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能做艺术品投资的经纪,从而在富人那里拿钱。我承认她说的有一定道理,就像我并不否认有位文化名人说的“更多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在第一线也即经济领域”一样,因为都“从众”了嘛。但是倘若你告诉我,诗人都集中在华尔街操练电脑,天才都坐在证券交易室盯着屏幕发呆,那我就要说,这样的经济至上主义未免太过嚣张了,也未免太轻薄了拥有强大内心、更看重精神旨趣、能自主选择所喜欢生活的人——坦率地说,只有后者才配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个人,用今天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语词,就是“彪悍”。

  说句和稀泥的话吧,人生在世,没有必要把自己与整个世界或人群对峙起来,弄得很紧张,该坚持的坚持,该从众的从众,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身心舒适的状态,轻闲了不会焦虑,疲累了不会埋怨,边缘了不会失落,成功了不会忘形,孤立了不会颓废,从众了不会迷失——也就是说,无论坚持还是从众,所有可能的后果都应该自己承担。从众者无由轻贱独行者,独行者也没有什么鄙薄从众者的空间,毕竟大势所趋,更多的人终归是顺流而下。如果有所坚持,首先得弄明白坚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都买车了,我没有买,不是我鄙视汽车,而是暂不想加入到拥堵的大军里去,更不想成为好像离开车就活不了的车奴;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炒股,我没有买,也不是我厌恶钞票,而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心情随着那根曲线的起伏而急剧波动,好像要把自己一天的快乐和难过都建立在几个我无法控制的数字上面。我倒更愿意在工作之余散会儿步,读两页书。一个人选择专业也好,选择生活方式也罢,不妨依据当年胡适说过的八个字来:“性之所尽,力之所能。”如果兴趣不足或能力不逮,而非得紧跟在主流或众人后面亦步亦趋,委屈的岂不是自己吗?要知道滚滚潮流难免泥沙俱下,有隐蔽的漩涡,也有呛人的浊浪。

  责任编辑:邱四维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4:20 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