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自己正视自己的历史,重构和再现全面、客观的历史真实记忆,才能体悟自己走过的路,看清前面的路。”在大家意犹未尽时,王老师的报告已经接近尾声……11月12日19:00,在莲湖校区学术报告A厅,我院历史学专业的王盟老师以“由影视作品来看中国抗战记忆的重构与再现”给我院修业班全体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形势与政策报告。
王老师以不同时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趋向分析了抗日影视作品的走向。20世纪50年代,互联网技术还未普及,国家基本上掌握了所有传媒手段,这一时期比较流行的影视作品包括:《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赵一曼》等,这些作品以反映敌后战场、人民的战争为主,塑造的也是“平民”英雄,在精神层面上最显著的特征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而支撑这种精神的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抗日题材的电影基本断档;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的缓和,促使中国开始正视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这一时期类似于《血战台儿庄》等影视开始流行;当下,本应传播真实历史记忆的抗战剧,却日益淹没在商业化的浪潮之下,剧本不仅粗制滥造、违背历史客观事实,还走向了言情化、玄幻化、魔幻化、偶像化,甚至拼颜值也成为其时髦之选。一些抗日“神剧”歪里的雷人桥段,例如“手撕鬼子”、“隔空打鬼子”等,以及一些毫无逻辑的台词,例如“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了……”、“阎王叫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等,在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遭受了大家的谴责。
“互联网+”的时代,虽然能让人们更加接近一些历史真相,却也使得“人人都是历史学家”成为可能,碎片化、巨量化的真假抗战记忆充斥于互联网,进一步加剧了真实抗战历史记忆重构和再现的复杂性。
(供稿:宣传部 彭子骦;供图:通讯部 程丽萍;审稿:李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