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半年,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阶段,专家建议——
未就业大学生应避开两大“雷区”
把精力放在调整心态、找准定位、提升能力上
实习生 郑加良 本报记者 王怡波
2008年12月,毕业半年后还没找到工作的石恩碧从深圳辗转来到北京。她是陕西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在半年内参加了十几场招聘会后,原先“心气儿很高”的她意识到自己工作经验不足,决定重新调整定位,“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说”。不久后,她签下第一份工作,在北京一家国际连锁饭店当服务员。
像石恩碧这样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不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约1/3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在毕业半年后实现的。
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有关专家及用人单位建议,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尤其应该主动避开不良就业心态和个人定位不清这两大“雷区”,提高个人素质,增加就业能力。
调整心态:每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
6月中下旬是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求职冲刺阶段。北京市人才中心业务经理朱莹告诉记者,这一阶段,国企与外企人才招聘高峰已过,招聘需求最旺盛的是民企和私企,岗位需求最旺盛的是营销工作。
记者近日在该人才中心一个招聘会现场看到,93个招聘摊位中,有61家用人单位招聘营销人员,岗位需求少则一两个,多则二三十个。
张霞是北京康珍鸿业商贸中心市场总监。尽管在招聘公告上写明“招聘销售人员25名”的字样,可是,她们的摊位摆了一个上午,问津者却不多,收摊时才收了不到10份简历。反差明显的是,少数几家招聘办公室文员的单位,摊位前却人头攒动。
“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越要靠销售。”朱莹分析说,“受经济形势影响,各单位的文职类职位大量减少。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广招销售人员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现场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很难招到合适的营销类员工。
在与求职者的交流中,张霞发现,不少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未找到工作,首先是因为不愿意到基层跑业务,不愿吃苦,“求稳定、图安逸”的就业心态仍然存在。
“其实,干什么工作都不要紧,不干销售也行,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吃苦。”张霞表示,每一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还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尤其要调整好心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
找准定位:“尝试,尝试,不断地尝试”
“大部分未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还存在个人未来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平安保险公司市场专员汪晓红说。
近日,汪晓红在北京某招聘会现场与数十名大学生求职者进行过交流,发现他们中不少人“对未来比较茫然”。
石恩碧也曾“茫然”过。她是一个工作想法挺多的女孩子。自从当上了饭店服务员、“成功养活自己”后,她就踏实下来,一边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尝试实践自己的其他想法。
今年4月的一个周末,她报名参加了北京某影视拍摄基地的拍摄工作,想试试自己是否适合当演员,结果发现从影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此后,自小就喜欢唱歌、写歌词的她毛遂自荐,把自己写的二十几首歌词送给北京某知名音乐公司。公司很认可她的能力,鼓励她继续自谱词曲。此后,石恩碧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成为一名专业的歌词作者。
“尝试,尝试,不断地尝试!”石恩碧在谈到自己明确个人定位的秘诀时说,“通过不断尝试,我把脑子里不切实际的工作意向一一否定掉,最终明确自己的定位。”
汪晓红很认同石恩碧的做法。她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需要找准定位,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明确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适合干什么。
提升能力:增加就业筹码
“除了调整心态、找准定位,最主要的还是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能力。”北京康珍鸿业商贸中心市场总监张霞表示,对于毕业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半年,是实现就业的重要准备阶段。
蔡久峰是黑龙江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要毕业了,参加几次招聘会后,却发现广告学专业目前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多数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要求很高”,自己“有点儿底气不足”,为此他也曾面临不小的压力。
但现在,他表示自己“不想天天这么漂着了”,得找个“就业门槛较低的、符合自己性格”的岗位先做起来,一点点累积自己的就业能力。经过一番自我剖析后,他判断自己不适合坐办公室,“想多与不同的人接触沟通”。
明确方向后,他与北京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他表示,销售工作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等,“等认真做上一两年之后,有资金有能力有经验了,我会尝试自主创业”。
未就业的毕业生找准个人定位后,工作能力仍显不足,怎么办?武汉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研究生王轲建议,毕业后半年里,这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可以考虑参加特定培训班,谋得一技之长;或者报名到合适的企业参加见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大学生完全没必要担忧目前的经济形势,而应多反思自己的能力。”王轲说,“毕业后参加技能再培训或顶岗见习,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而是在为社会作贡献。”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