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团校★★★★★

关注达州(三)

时间:2008-10-25 作者: 来源: 阅览次数:4027次 【打印】

川东明珠耀秦巴 靓丽达州引凤来

  四川在线消息 编者按: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川东明珠——达州市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朝着“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的宏伟目标大步前行。2006年该市荣获全省城乡建设目标考核第一名,市规划和建设局荣获达州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第二名。

  仅去年一年,该市就相继完成《达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控详规划覆盖率已达到近期规划的90%,各县、市、区已达到75%以上,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4.5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490.6%。老城“整容”和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建成了红塔路、凤凰大道东延线、红军亭、“巴山魂”广场、凤凰广场、西外城市灾民安置房等建设项目;达县南城化工产业区建设和翠屏山综合开发正加速推进,达州市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各县、市也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综合改造和拓展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7%,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居民住房消费得到有效启动,2006年达州市城区房地产交易成交额13.78亿元,成交建筑面积达91.88万平方米,征收各种房地产税565万元。住宅建设投资持续增长,今年1—9月全市商品房完成投资额17.58亿元,竣工面积56.37万平方米,预(销)售面积115.26万平方米,预(销)售金额13.25亿元,在建工程项目188个,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房住宅施工、竣工和新开工面积增速加快,涌现出了一批品位较高,规模较大的好楼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全市完成村镇总投资17.08亿元,一批规划合理、风格各异的农民新村不断涌现,镇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

  前些年,大凡到过四川省达州市的,往往都有“远看象香港,近看是乡场”的印象,人气虽然旺盛,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入方面明显底气不足,市政建设根本跟不上时代步伐,城市整体水平略显滞后,老百姓戏称为“光灰”城市。而近两年来,通过记者对达州多次近距离的接触,感触最深的却是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状况更加畅通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了,城区面积更加拓展了,人文景观更加亮丽了。

  “随着大规模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州城市建设已顺势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构建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的构想,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将达州市作为未来五年内全省11个重点建设的大城市。”面对记者,达州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林朗和盘托出了该市新鲜出炉的《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达州市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一下子清晰地展现在记者面前。

  达州:四川省“东出西进”的桥头堡

  秦巴地区位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是典型的内陆地区和丘陵地区,也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和革命老区,幅员面积12.86万平方公里,人口3471万,是全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区,国家东、中、西梯度开发的重要承接带。秦巴地区处于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四个特大城市辐射圈的交汇地带,包括达州、南充、广安、巴中、汉中、安康、十堰、万州、涪陵9个市区。近年来,该地区在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分别提出了构建秦巴地区商贸中心、三峡库区物资集散中心等城市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为秦巴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行政环境、商贸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秦巴地区的一员,达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区位优势明显,物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阶段。2006年,达州GDP总量40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开工建设上亿元的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60.3亿元。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石油罗家寨脱硫净化厂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中石化普光脱硫净化厂、齐鲁石化30万吨合成氨联产48万吨尿素、汇鑫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香港玖源大化肥等项目已开工建设。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餐饮住宿和旅游收入均突破20亿元,现有四星级饭店2个、三星级饭店3个。肯德基、国美、重庆新世纪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达州,沃尔玛已签订入驻协议。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新建商品房168万平方米,增长40.5%。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到位资金68.02亿元。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恳谈会,189家国内外企业踊跃参加,签约项目14个,协议引资122亿元。较强的经济优势为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随着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入实施,达州作为全国最具开发潜力的三大气田之一,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广的发展空间。建设秦巴地区新的交通枢纽,成为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区域中心大城市,达州已经具备基本条件 。

  优越的区位优势。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处于秦巴地区中心位置,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46万,管辖7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居四川省第5位,是推动川东北片区加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达州居于秦巴地区中心,资金、技术、信息、物流相对集中,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相对较好。达州位于川东北综合运输主干线上和长江上游成渝轴线的经济带上,是秦巴地区南下华南、北上中原、西到西北、东至华东的必经之地,是四川的东大门和通江达海的东通道。达州又是四川省“东出西进”的桥头堡,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商贸中心,是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GDP年增速均在11%以上,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发展条件好、经济发展预期高、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区域之一。而今随着区位、交通优势的不断凸显,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达州汇集,造就了旺盛人气和无限商机,达州已成为四川五大二级物流枢纽之一。优越的区位优势为达州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丰富的资源优势。达州资源富集,天然气、煤、岩盐、石灰石、石膏、富钾卤水等可开采矿产28种。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得天独厚,远景资源量达3.86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在川渝地区勘探发现的112个气田中,达州占78个,占总数的70%。中石化在该市宣汉普光气田已探明储量达3610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达州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有“中国苎麻之乡”、“油橄榄之都”的称誉,是全国、全省的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基地。达州旅游资源特色明显,现有大竹五峰山、宣汉百里峡2个国家AAA级旅游区,渠县汉阙、渠县城坝遗址、宣汉罗家坝巴人遗址、开江陶牌坊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州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保持在160万人左右,劳务产业已成为达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丰富的资源是达州大城市构建和发展的保证。随着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愈来愈突出的资源区域优势将给达州城市建设带来质的飞跃,为达州构建大城市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显著的交通优势。达州东接江汉平原,南达重庆商埠,西通四川腹地,北连秦川沃野,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进走廊。襄渝铁路、达渝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达成铁路、达万铁路、国道318线、210线横穿东西,渠江航运直达长江,达州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成都等航线。襄渝铁路二线、达成铁路扩能、达陕高速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速向达州聚集。
  突出的市场优势。达州是川东工业重镇,已基本形成了治金、能源、化工、轻纺、机电、食品、医药、建材等产业。作为四川五大二级物流枢纽中心之一,达州流通市场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两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小商品、服装、农副产品、建材、家具等专业批发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推动达州经济跨越发展。现代流通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为达州商贸的繁荣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前景。

  2010年:达州大城市框架凸显

  “十一五”期间,达州市委、市政府将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一个主题”、“四个跨越”、“四项任务”的战略部署,围绕全市完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三大任务、实现“活力达州、开放达州、和谐达州”三大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倾力打造天然气能源化工、煤电冶建、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和秦巴旅游五大特色产业链,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到2010年,实现全市GDP超过610亿元,人均GDP达到12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天然气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集勘探开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完成达成铁路复线、襄渝铁路复线建设;扩大航空运输;实现500吨船队通江达海。促进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等产业化经营,建成四川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冶金、机械、建材、纺织、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的思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成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的必由之路。

  该市按照“规划先导、构建框架、组团开发、突出特色”的思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推进环城公路、市区立交桥建设和翠屏山综合开发为纽带,根据“老城重在疏解整容,西外、南外、北外三大版快加快建设拓展,罗江、复兴、河市、蒲家、双龙等城市组群提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全面实施西、南、北三向空间拓展战略。即向北支持通川区加快北外新区开发建设,向南支持达县积极推进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建设,向西着力加快西外经济开发区建设。同时继续加大老城区改造整治力度,加快“四大版块”建设,提升老城区商贸核心地位和“四化”水平。确定一级中心城市1个,范围包括达州市老城区、西区、南区、北区、复兴、双龙、罗江、磐石、魏兴、东岳、蒲家、河市、斌郎、石板、宣汉东乡和君塘等乡镇,面积884平方公里。二级城市4个,即万源市、大竹县、渠县、开江县。三级城镇有10个,即旧院、罗文、石梯、三汇、南坝、任市、石桥铺、石河、胡家、土溪等镇。四级城镇有30个,五级城镇有126个。到2010年把达州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兴旺、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大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5万人以上,建成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到2020年,达州中心城区拥有90万人口,建成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以上。届时,达州将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生态型、文化型、开放型的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发展将以西城为城市中心,以南城和老城为城市副中心,沿州河发展轴展开,形成“一城五片”的功能分区。西城是全市政治、商贸、文化、教育科研培训中心,是城市综合发展区和交通枢纽,将重点建设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5.1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7万人;老片区合理控制建设密度,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向外疏解老城功能,以传统商业、居住为主,城市建设用地8.2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8万人;南城是城市的副中心,是居住、一类工业、对外交通、仓储和商贸等用地,长田——堰坝区,即化工产业区,城市建设用地31.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5万人。重点建设全市城市干道、区域干线及县际公路网络,形成“三纵四横两环”格局,加速建设达州城市环线是重中之重,将有效构建达州作为大城市的基本骨架。大力改善道路交通、给水、供电、燃气和电信设施建设,配套必要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风景资源和各种环境资源,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文化山水城市,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在城区周围规划凤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莲花湖风景区、火烽山风景区、铁山森林公园和雷音铺森林公园、北外自然生态水源保护区、江口湖风景区以及远郊的真佛山风景区等;沿州河两岸从河市机场到北外镇州河段修建一条反映达州自然山水特色和人文景观的滨河长廊,在沿河建多处“景观节点”形成大小不一各有特色的绿化广场,结合防洪堤建设旅游码头,开展水上观光旅游活动,形成既有整体感,又有节奏感的城市滨河景观风貌。规划在城区新建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改建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在西城、南城布置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美术馆和青少年宫;在西城新建居住区公园两处,南北干道北端新建消防指挥中心;结合革命旧址,规划在罗江镇建设张爱萍故居神剑园;宣汉东乡片区布置区级工人文化宫和老年活动中心;南城杨柳垭处还将新建南城中心广场等城市配套设施。

  2020年: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群

  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大发展促进大跨越。对于城市的建设,站在高起点的达州人已将目光投放得更加深远。到2020年,我们所看到的达州市,将会被建设成为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景观优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群。

  到2020年,川东明珠将形成以达州市为中心,万源市区、大竹县城、渠县城、开江县城为次中心,带动城乡一体发展,最终形成整个市域内的“一纵三横”点轴式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一城五片”的布局结构,因受山地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城市远景发展采取以中心城为核心,以高速路、铁路为轴线,在50公里范围内选择发展条件好的小城镇如石板、百节、亭子、麻柳、福善等,建设3至5个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形成100万人口以上的现代化的特大城市群。

  到本世纪中叶,达州市在建设成川、渝、鄂、陕结合部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将发展成为融物流集散、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生态旅游、宜居环境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