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团校★★★★★

浅谈团的“地位”与“作为”

时间:2008-12-10 作者: 来源: 阅览次数:4683次 【打印】

浅谈团的地位作为

“无钱无权共青团”,虽然团干部听起来未免有点心酸,但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地位。还有一个顺口溜更加生动:没有钱,没有权,干好工作靠嘴甜;没有钱,没有权,发展事业靠化缘;没有钱,没有权,跑上跑下讨人嫌;没有钱,没有权,忙里忙外没得闲;没有钱,没有权,党有号召冲在前!团的工作确实如此,常会在工作中看到冷面孔、听到风凉话或者遇到拦路虎,如果图舒服贪享受的话,干共青团工作算是走错了门。

共青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无需质疑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它的传统地位因面临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极大挑战而江河日下,这就出现了一个实际“地位”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各单位共青团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尚存在着脱节。诸如还存在着“说起来

重要,忙起来不要”、“团员不团员,无非几角钱”的现象;在团干部的进、出、管、用方面还存在着团组织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经费匮乏、缺少场地更是司空见惯。但归纳起来,各级共青团组织长期存在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无非是“人”和“钱”两大问题。这看起来是共青团的内部机制问题,但根子却在外部环境上。

由于共青团掌握和可以配置的资源极其有限,开展工作时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客观上规定着共青团组织在整个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所有的因素中,最根本的外部环境因素就是生产力发展状况。如果生产力水平不高,连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也不可能有钱用在非生产方面。共青团作为社会生活领

域中的一部分,无法脱离生产力水平而自成体系,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充分实现共青团的发展。当然,生产力水平不是唯一制约共青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还包括有政策规定、政治气候、主管领导者素质等因素,团的工作直接受所在地区、所在单位小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单位间的差异也会使团的“地位”出现差别。

如此说来,共青团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实际地位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主观努力的作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是可以统一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地位促作为,以作为求地位”,这是共青团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关于主观努力和作为,毛泽东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努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再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1]事实上正是如此,在共青团的发展历史上,虽然不同时期对共青团的具体要求、需要有所不同,但共青团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地位的争取。正是由于广大团干部的主观努力,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下打硬仗,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使共青团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所作为,赢得了党政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才实现了自己事业的持续发展。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在现实工作中,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对团工作的影响份额是可以变化的,团组织作用的发挥,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团干部的主观努力主要表现为:(1)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没有把共青团岗位当作学习、锻炼、奉献的岗位,有没有勇气去克服困难、争取支持、落实政策,优化共青团工作的外部环境;(2)政治敏锐性。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决定了团工作能否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能否在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结合中找到最佳位置;(3)文化素质与能力。包括团干部的理论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实践来积累提高;(4)辩证思维。能否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和工作对象,对工作进行多向思维,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工作主动权;(5)人格力量。是一种非权力因素,主要看团干部如何对待名利、地位,能否身先士卒,言行一致,感召和凝聚青年,做群众的带头人。

有一流的外部环境固然值得珍惜,但并非个个都有这样的幸运,外部环境恶劣的话怎么办?遥看困难近却无,消极和畏难只会无所作为,那么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看到我们政治地位合法、组织体系健全、青少年拥护等无以比拟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作为去求得应有的位置。条件是外因,努力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做好团的工作,既不能无视条件,又不能完全依赖和等待条件,而是要在充分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利用好手中的“尚方宝剑”,尽可能有所作为。须知,在二三流的条件下,争创一流的成绩,比在一流环境中作出突出成绩要更加可贵。能够经历这样的考验,无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也自然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收获。时代造就英雄,环境磨练团干,共青团干部常常就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团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在“以作为求地位”的苦苦探索中锻炼成长的。

注释:[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459 .

(作者谢 伟为共青团广州市白云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