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晚报》深度报道我校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故事
近日,随着电影《致青春》的火热上映,关于青春的故事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我校大学生的青春故事同样也吸引了达州晚报的深切关注,6月15日,《达州晚报》——《周刊.深度》版“我的青春我做主—走进达城大学生的毕业季”一文对我校五名大学生的青春故事进行了深度报道。文章详细阅读见6月15日达州晚报。
全文内容如下:
“时间真是一剂霸道的良药,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我们最想留住的青春。”
热播电影《致青春》激起了很多关于“青春”的话题,又到一年毕业季——在四川文理学院内一家名为“博雅”的水吧里,本报记者采访了5名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青春,他们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段最为珍贵的记忆,它包含着欢笑、痛苦、成长、蜕变,是生命定格下来的最唯美的音符,也是每个人心中最动听的旋律。
“我开了6家跆拳道馆”
从大二暑假创办第一家跆拳道馆自今,学武术专业的王涛已经先后开了6家跆拳道馆,算得上是学校体育系里里小有名气的“创业家”。
因为从小身体羸弱,王涛8岁习武,读高中时就曾获得过全省跆拳道锦标赛第一名,周末的时候,他也常去一些健身房当临时教练,每月能挣七八百元。
大一下学期,王涛萌生出创业的念头,并跟达城一家比较大型的健身俱乐部谈好,租下一个七八十平米大的练功房专门教跆拳道,1年缴1万元的租金,“当时我的父母都不赞成,说我肯定要亏”,但王涛还是瞒着父母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缴了一年的租金,“我当时想1个学员1年收2000元的学费,如果能招收三四十个学员,就很有赚头了。”
但是,事与愿违,来学跆拳道的人并不多,最少的时候,仅五六个人。后来王涛吃惊地发现,这家健身俱乐部竟然悄悄开了一个散打培训项目,“他们招收散打学员,就吸引走了我的一部分潜在学员”,这件事让王涛看清“社会的复杂”,“当初应该在合同里写明不允许同类竞争的。”这一年结束,王涛几乎没挣到钱。
大二暑假,王涛在老家达县麻柳镇街上看到有一家跆拳道培训中心,里面不少孩子在练拳,人气似乎还很旺,于是创业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虽然我很想在城市里面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跆拳道馆,但是我没资金、没经验,从乡镇起步,风险要小得多。”这次父母依然不看好儿子的创业,但王涛还是找到一处五六十平米的门面,租金3000元1年,简单装修、购买配套设备,花了6000多元,接下来发招生传单、请教练,“那次招收了50个学生,一年结束,赚了五六万元。”
大三的暑假,王涛相继在达县万家、通川区复兴镇开了两家跆拳道俱乐部,复兴镇那家店达到了120多个平米,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员,王涛在3家跆拳道馆都同时增设了舞蹈项目,“我就找的学校里面学舞蹈的同学”,这样王涛又当起了同学的老板。
大三下学期,万家镇一所私立学校的老板找到王涛,建议他在学校里面开设一家跆拳道馆,“他是为了吸引生源,我也可以挣更多的钱,所以我们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
今年6月1日,王涛另两家跆拳道俱乐部一起开张,一家设在达县棠木乡,一家开在宣汉县城,“最后一家面积最大,有150平米,算下来,我的6家跆拳道馆总面积超过了500平米。”
一到周末,王涛会跟舞蹈系的同学一起回麻柳镇的跆拳道馆授课,“其他几家场馆我会时常保持电话联系,了解情况。”过年的时候,也会给员工送礼物。目前最大的难题是,缺乏合适的教练,“以前我找过社会上一些习练跆拳道的人,但是现在我还是想找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跆拳道教练,他们文化程度要高一些。”
大学四年,王涛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全是我自己挣的”,说这话的时候,他有小小的得意。毕业后,王涛的短期目标是在达城繁华地段开一家大型的健身俱乐部,“可能因为我是农村的孩子,我向往城市,想在城市里创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长期目标则是自己办一所综合类的职业学校,他眼里闪着光,“我只要挣到100万,就能着手实施我的创业梦!”
“为了考研,我把枕头被子都搬进了图书馆”
“考研不是你逃避就业的一个途径,而是一个提升你人生阅历的平台。行走在毕业的雨季,蓦然回首4年校园生活,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考研的半年时光,因为青春不是挥霍是珍惜,不是享乐是为梦想奋斗。”6月5日日上午,22岁的明珊作为考研成功的学生代表,将自己的考研心得跟考研族们分享。
明珊本科学的是中文,考研选择的却是四川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别人通常会花1年的时间来准备,而她从2012年8月才正式开始看书,只有短短5个月时间,所以一开始,她就作好了心理准备,要比别人更辛苦!
夏天是早晨6点半到图书馆看书,冬天则是7点,晚上11点从图书馆回到宿舍,如果状态好,还会继续看书,基本平均每天保持13个小时学习,但每星期还是会抽半天休息。10月以后,明珊每天中午都在图书馆午睡,枕头被子都放在图书馆里面,“每天我第一个去图书馆,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所以我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明珊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1个月内要看完哪些内容,每个星期要完成哪些目标,每天要掌握多少知识点,都一一列好”,每天坚持完成所有计划内容,半年来,明珊硬生生没有出过校门,吃饭都在食堂里吃,没有看过一眼电视,没有玩过一次游戏。“因为我报的新闻专业,所以我每天一定会趁上厕所或者吃饭的时间浏览各大主流媒体新闻,这些都让我受益很多。”
明珊的男友在外地,“我很庆幸,这段感情完全没干扰到我的考研大计”。当然也有脆弱的时候,要读的书要做的题太多太多,有时候会累到崩溃,泪水就顺着脸颊哗哗往下淌,有时候感冒,头疼得要炸掉一般,但依然咬紧了牙,坚持。
明珊还记得2013年1月1日元旦节那天,很多同学都在享受假日,但她依然准时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当时在飘雪,很冷,校园里一片清寂,“我感觉特别心酸……”“我以前其实是很爱玩的女生,当我决定要考研的时候,我身边很多朋友都以为我会中途放弃,但我总算还是挺过来了!”
4月12日,明珊确认自己考上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那一刻再回首疯狂读书的半年时光,那段当时感觉很苦的日子刹那间似乎也充满了别样的快乐。
“我创办了大学校园报”
如果不出意外,传媒系的90后男生姜孟冬,毕业后会与云南昆明一家都市报签约,在美丽的春城继续追梦。
四年前,姜孟冬进入传媒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但他更喜欢的却是纸质媒体。大一时,他和两名同班同学成立了名为“新闻三人组”的内部学习组织,主要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学习新闻专业知识以及研究业界新闻报道。但他们明显不满足于此,特别是在一次前往《达州晚报》学习后,他萌生了自己办报的想法。
完全凭着一腔热情,为了让心中的报纸成功运作,姜孟冬和其他同学通过研究国内一线媒体的办报风格和操作理念,最终确定了报纸版面的设置以及稿件风格,并熬了7个通宵进行前期采写、编辑稿件,最终确定清样,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报纸却差点卡在印刷上。他们跑遍了达城各个大小印刷厂,都因印刷费用太高而不得不放弃。最后,达城南外一小型印刷厂勉强接受了他们的价格:每月印报纸1000份,费用350元,另外加10元运输费。
2010年3月19日,那天天气请好,在这家破旧的小型印刷厂,姜孟冬和他的同学拿到了他们的第一份报纸—一份四开版的黑白《新闻窗》。现在的姜孟冬会说,“那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品相的黑白报纸。”但是,生性内敛的他当时却根本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激动,10平方米的老式房屋窄小而闷热,7人的兴奋激动喷薄而出。第二天,他们当起了发行员,占据全校各主要交通要道当场派发,或在宣传栏张贴宣传,甚至送报上门,与全校的同学一起分享这份报纸。此后,《新闻窗》一直关注师生热线话题,如撤系建院、文理表白墙、后街烧烤哥等,如今的新闻窗已走过三个春秋,共发行了22期,主要力量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28人。“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充满奇幻的一次旅程,我们充当了先驱者。”姜孟冬说,而他们,也开创了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办报的先河。
大学期间,姜孟冬先后在国内四家报业集团进行实习,也为新闻窗争取了一线媒体的实习机会。姜孟冬很感谢学校给自己提供了开明的学习环境,“毕业后,我会时刻保持清醒,脚踏实地工作。”
“拼不了爹就拼自己”
“我没有让人艳羡的家境,没有天才的聪明,没有背景厚实的‘干爹’,但我有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笨鸟先飞的精神。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拼不了爹就只能拼自己。”今年24岁的张哲逊是文理学院外语系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在大学四年里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加之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虽然目前还未正式走出学校,但他已经考上了达县的选调生。
对张哲逊来说,大学四年,他过得充实而枯燥。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懂事的他从上大学开始就自己赚钱。发传单、当营业员、做家教……大学生能做的工作他都做过,并且做得都非常漂亮,几年下来,他存了2万6千元钱。“大四实习时,我被学校推荐到达县一家电力公司上班,说实话,我十分希望能留在那个公司,因此非常努力。但有一天领导找到我,很遗憾也很直接地告诉我,说由于种种原因,我不能留在那个公司。”张哲逊说,听到那个消息,他很失落,但随即他意识到马上就要毕业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迫在眉睫。
“我买了几本考选调生的书,还买了6套复习题,放弃我唯一也是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下象棋,每天早上7点准时去图书馆,中午11点30分回食堂吃饭,下午直到晚上10点半都在图书馆看书。”张哲逊告诉记者,为了能考上选调生,他除了卡好时间做练习题,还会在做完习题后一遍一遍地研究答案,然后找到答题规律。就这样“魔鬼式”地训练了近三个月,张哲逊顺利考上了达县的选调生。
对于以后的生活,张哲逊也有自己的规划。他说他自小在农村长大,明白什么才是村民最需要的,怎样做才能让村民满意。因此,他想搞一个党员服务队,专门为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提供最需要和贴心的服务。
“对于生活,我想好好孝敬父母和感谢姐姐,因为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由于经济压力,我姐姐甚至为了让我读书放弃了自己读书的机会。”说到这里,张哲逊的脸上泛起了淡淡的忧伤,但很快他又充满信心地说,能够在青春中为家人和事业而奋斗,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男人。
“把最美的爱留在青春里”
他们的爱,因旅游而开始,也因旅途太远而变得备受折磨。3年的相恋时光,他们一起旅游过广安、成都、重庆等众多城市。当毕业季到来,各自不得不选择自己的人生时,他们相约,再旅游一次,让爱升华的同时也给彼此的爱留下730天的等待期限。
今夏,25岁的田鑫即将毕业——这个山东的大男孩四年来都生活在达州。和他一起度过的还有一个山东姑娘雪,当然,还有他们两人一起笑,一起闹,相互送给对方的一大堆爱的礼物。
“看到她的第一眼,我的眼、我的心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田鑫说,认识雪是在一次学生会干部工作联系的时候,之后,为了引起心中女神的注意,他将雪的课程表背的滚瓜烂熟,时刻留意着雪的“步伐”,一直在等待机会表白。终于,大二上学期时,学校组织去邓小平故居游玩的时候,田鑫找到了机会表白。虽然当时田鑫被雪拒绝,但对他们彼此来说,那次旅行都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开始。接下来的日子,田鑫和很多大学男生一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心仪的女孩表达着心意,在大二下学期时,他和雪走到了一起。此后的近3年时间,两人互送礼物,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旅游。哪怕是放寒暑假,田鑫也会先把雪送到家才会再回自己家中。但爱,终究敌不过时间和空间。一转眼,大学时光结束,两人面临分离。
“从高中开始,我对北京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到北京奋斗。”田鑫说,由于雪希望毕业后回到家乡山东发展,而自己想到北京,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让两人的爱变得非常折磨和让人担惊受怕。一边是心中的梦想,一边是心爱的女人,很多个夜晚,田鑫辗转无眠,经过反复思考,他和雪商量,让雪等他两年,两年后他回山东娶雪。“我知道,两年可以沧海桑田,也可以击碎所有誓言,但我能肯定一点,我对雪的心意绝不会变。”田鑫说,现在的他不是想怎样买一个小东西逗雪开心,而是在想怎样许雪一个幸福的未来。
不管两年后两人在北京与山东这段旅途中会用什么样的符号谱写明天,在毕业之际,田鑫都想给雪一个美好的回忆。于是,两人决定一起到九寨沟旅游一次,把最美的爱留在四川、留在旅途中,留在青春里。
编后语:
青春不是无病呻吟,也不全是谈情说爱,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
有一句话说:“只要踏实一些,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只要你决定好了,不要去想结果,全力以赴的奋斗就是这段青春最美的华章。
只要你决定好了,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一步一个脚印,胜利就在前方。
四年光影,弹指一挥。曾经迷茫时的无助,升华成坚持的力量;曾经抉择时的痛苦,沉积成坚定的信念!青春散场,却等待下一场开幕。希望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快乐前行!